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授予年度 成果名称 成果介绍 操作
2019 补播恢复草甸的退化阶段选择-基于生物结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本成果为青海省科技厅认定成果,经专家评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了高寒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其在退货过成中补播方式、剂量对于草地恢复的作用
2019 不同类型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本成果为青海省科技厅认定成果,经专家评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对于放牧作用的响应
2019 高寒草地退化演替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制 本成果为青海省科技厅认定成果,经专家评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机制
2018 采矿工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及矿山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本成果为地方成果,主要工作为对高寒草地采矿遗迹地植被修复方法,措施及释放工作
2016 家庭制式高寒草地功能提升技术 在对祁连山区、三江源区和藏北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寒草地“被动-主动退化演替理论”。将其退化过程划分为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及杂类草-“黑土滩”次生裸地4个演替状态,依草毡表层等表观特征将小嵩草群落阶段进一步划分为草毡表层正常、加厚、开裂和剥蚀4个亚状态。发现小嵩草群落高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比,导致的土壤-牧草营养供求失调与土壤生理干旱是草地退化的终极原因。研究结论经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内先进。
2016 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的定量化判别 从高寒草地家畜-牧草-土壤-环境连续体之间的耦合、适应与反馈过程出发,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将高寒草地退化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分异特征,并提出了各阶段发生的定量化判别指标与发生阈值区间,为丰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理论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论经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内先进。
2016 青海湖北岸草地矿物元素蓄积分异特征及对草地演替的响应 为了比较青海湖北岸退化与封育草地中矿物元素特征,在青海湖北岸选择不同草地类型的7个试验样地,采集各样地主要优势种和伴生种植物,进行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退化草地中矿物元素具有蓄积分异性,是草地矿物元素对于草地演替的响应,既是草地退化的结果,也是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研究结论经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内先进。
2013 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退化分异模式 该项目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区草地现状调查和放牧干扰下高寒嵩草草甸演替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退化分异模式,提出了表征草地退化演替的状态参数,并探讨了青海省高寒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的空间分异格局。为进行高寒嵩草草甸的适应性管理与退化草地措施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提出了高寒草甸被动-主动退化演替过程论述,认为高寒草甸退化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三个阶段、两种动力”;小嵩草群落高地下/地上比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造成的草毡表层的极度发育,致使土壤-牧草间营养供求的失调和生理干旱,是造成系统稳定性丧失的终极原因。植物功能群、草毡表层厚度、土壤容重和根土体积比等可作为表征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状态的指示参数。草毡表层厚度在2.8 ± 0.49 cm时,草地生产-生态功能最佳。
当前1/1页,共8条记录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bg@cern.ac.cn TEL:0971-612301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