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海北站历史沿革
作者: 海北站 更新时间: 2016-03-17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于1976年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旨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模式为目标的定位研究站,隶属生物研究所。站长:肖运峰,副站长:周兴民、梁杰荣等。研究方向按照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以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开展研究工作。

 1978910,由中科院生物局主持,西北高原所承办,在西宁召开了首届中国陸地生态系统科研工作会议,全国60多个单位,120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在我国不同生态带建立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从1978年起,海北站被确认为中科院的野外站,站长肖运峰,副站长周兴民、梁杰荣,其研究任务不变,由院每年划拨运行费5万元,进一步推动了海北站的科学研究工作。自1980年以后,每年划拨运行费9万元。

 1980718日,在西宁召开了海北站学术委员会和站务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夏武平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亚英、孙儒泳为副主任;夏武平为海北站站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先浩、戴亚英、王德须为委员。

 1987年,中科院为了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坚持改革、开放、流动的科研体制,相继在我国选择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的野外台站,海北站晋升为中科院的开放台站。19879月,由中科院资源环境局主持,组织吴征镒、徐冠华、李博等7位专家亲赴海北站进行检查、评估和论证。1988527,经院长办公会议批准,海北站成为我国首批对国内外开放的5个野外台站之一。站长皮南林,副站长周兴民、邓合黎,直属中科院资源与环境发展局管理。

 1988730日,成立了海北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9人组成,夏武平任主任委员,孙儒泳、王祖望任副主任委员,周兴民任学术委员会秘书。于1988年、1989年、1990年分别召开了三次学术委员会,先后支持了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所和本所21个研究课题。

 1991年,成立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张新时任主任委员,孙儒泳、杜继曾任副主任委员,周兴民任秘书兼海北站站长,行政站长王德须、邓合黎,并于1991年、1992年和1993年分别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修改了海北站研究方向和基金申请指南,并批准了来自国内外15个单位23个基金课题。第二届由于客观原因,延续至1995年。

 1996年,成立海北站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张新时任主任委员,张宝琛、周兴民任副主任委员,周兴民兼海北站站长,副站长为史锐、杨全德,并于1996年、1997年召开两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共批准基金课题19个。此后,由于中科院结构性调整,对20万元课题基金提出新的用途方案,学术委员会再没有召开会议。

 1997年,为了加强动物研究室,经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撤销生态室,成立生态中心,保留海北站,站长为周兴民,副站长为杨全德。

 199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中科院率先在我国不同气候带建立了包括研究农田、森林、草地和水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优化模式为目标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旨在为区域发展和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海北站的出色工作和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经专家论证,海北站首批加入了生态研究网络并成为10个重点台站之一,承担了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监测和院重大项目。

 1999年,海北站在中科院、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参加海北站几代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出色的成绩和取得重要的科学成果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海北站被国际冻原组织吸收为成员,是我国第一个成为该组织成员;

 2000年,海北站成为北欧科学网的研究站。

 200111月,由中科院资源与环境发展局推荐,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海北站晋升为国家试点站。

 2006年11月15日,海北站正式纳入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序列。

 2013年,海北站加入中国荒漠草地联盟和高寒网。

 2022年,海北站加入国家水土保持观测网站。

 2023年,海北站加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bg@cern.ac.cn TEL:0971-612301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