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科研成果
作者: 海北站 更新时间: 2007-05-18
 

自建站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209篇,其中SCI论文13篇,核心期刊111篇;撰写出版专著3部,出版“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论文集5集,其中1集英文专辑。

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有以下几点:

1)                    海北站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冻原计划的开顶式温室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经过4年的研究,初步结果证明:温室内可提高温度1.7度,主要植物种群的物侯期可提前和推后35天。组成群落的主要类群发生明显变化,禾本科植物的高度、丛径、盖度均有所增加,而莎草科植物增幅较小,杂草类则有所下降。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生物量有所增加。对这些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探讨高寒地区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机制,预测全球变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增加UV-B辐射强度研究矮嵩草草甸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变化以及生理适应特征的变化过程。结果证明,增加UV-B辐射强度后植物群落生物量有所提高,禾本科植物叶片有所增厚,杂类草生长速度降低等。

3)                    青藏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单元,气候严酷,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全球变化尤为敏感。为了解决青藏高原对大气温室气体CO2的源、汇效应,海北站在近几年进行了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碳素平衡的研究。研究表明,植被保存良好的地段,系统对大气CO2的积累大于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CO2的汇,而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地严重退化的地段,则系统CO2的释放大于积累,是大气温室气体CO2的源。关于高寒草甸对大气温室气体CH4、及N2O的贡献作用正在研究中。

4)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NPK循环的研究表明,CNPK主要储存在土壤库中,占土壤植被系统比例为C 93.53%N 97.89%P 99.22%K 99.75%CN在植物系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96%2.16%。植物系统中元素序列为C > N > K > P。各元素在植物系统中主要贮存于根部。活根与死根中的C基本相同,NPK在活根中比例较大。向地下转移量各元素的比例不等,C的总归还量占总摄取量的66.76%,而NPK分别为34.21%35.40%34.86%

5)                    海北站多年来进行了高寒草甸草场的优化放牧试验。结果证明,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是影响高寒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的主要因子。放牧强度确定在49%61日前家畜必须迁出冬场,101日后才可由夏场迁入冬场。这样才能保证草地生态系统不退化,达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提出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建立饲草饲料加工家畜育肥的利用模式,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大提高。该项试验已在青南地区的果洛州和柴达木盆地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6)                    建设优质、高效、高产的人工草地是解决高寒牧区冬春严重缺草和保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海北站引种了30余种牧草,经过筛选,有10余种在高寒地区生物特性和生产性状表现良好。同时,经过实验,确定了优化的群落配置和栽培技术模式,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该项成果已在海北地区推广,深受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bg@cern.ac.cn TEL:0971-612301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