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院、北京大学一行专家来海北站调研指导
作者: 海北站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25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元合研究员、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朱彪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海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吴通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祁连山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疏勒河源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站(共建站)站长陈生云研究员一行等专家到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海北站”)开展考察调研,海北站站长张振华、土壤监测主管樊博陪同调研。

  首先,张振华就海北站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位、平台建设、科研团队、科研成果产出及下一步工作规划向这次一行的专家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就海北站综合观测场内的增温-降雨研究平台、草地生态系统关键要素观测平台等、垂直置换平台设施进行了介绍。杨元合研究员对海北站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海北站作为国家科技部野外台站,建站历史悠久,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各个研究平台建设较为完善,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殷切希望海北站在未来能够持续发力,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朱彪教授则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享,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海北站的全土壤剖面增温平台的研究进展,该平台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土壤不同深度的精准增温,为研究土壤碳循环、微生物活动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朱彪教授表示,后续海北站计划建设的湿地全剖面联网增温平台,他的团队愿意分享前期的研究经验,助力该平台的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行。吴通华研究员深有感触地指出,海北站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离不开几代科研人的辛勤付出和接续奋斗。他强调,冰冻圈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希望未来能与海北站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野外观测技术上相互借鉴,实现数据共享,针对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携手共进,共同筑牢国家生态观测台站网络体系,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陈生云研究员也对海北站这几年的科研成果表示肯定,他认为海北站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工作扎实有效,成果显著。他希望后续能与海北站在更多领域开展更深度的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局。

  此次考察调研意义重大,不仅为各科研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为未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促进了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前沿技术的共享。通过这样的互动,各方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在面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时,能够形成合力开展联合攻关,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态观测能力。这对于完善国家生态观测台站网络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价值。

图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院、北京大学一行专家与海北站人员合影

图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院、北京大学一行调研海北站平台建设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bg@cern.ac.cn TEL:0971-612301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